河畔风催新程启,合黎山下气象新。合黎镇立足农耕底色与群众需求,打破传统志愿服务框架,从需求对接、载体拓展、机制构建三方面创新发力,让文明实践扎根田间地头、融入日常烟火,用看得见的实效回应时代变化与群众期盼。
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,锚定群众需求靶心。打破“单向安排”模式,建立“群众点单、网格收单、所站派单、队伍接单、群众评单”闭环机制,依托76个基础网格组建“网格三人行”队伍,通过季度需求普查、入户深度访谈、微信群征集、“和理议事厅”、邻里小院议事等多元渠道,精准梳理产业技术革新、养老服务升级等民生新诉求。针对种植户技术需求,联合农技站开设“田间课堂”,手把手教授病虫害防治、节水灌溉等技巧,累计培训44场次,覆盖500余农户,助力特色制种面积稳达13000亩以上。聚焦老年群体“数字鸿沟”,组建“青力助老新分队”,深入村社院落开展智能手机挂号、社保认证、补贴查询教学,帮助800余名老人融入数字生活。瞄准节假日儿童托管刚需,推出“假日成长新营地”,以作业辅导、非遗手作、安全实训为核心,切实解决家长后顾之忧,让文明实践精准触达群众“急难愁盼”。


从“固定阵地”到“全域场景”,激活文明实践动能。整合党群服务中心、农家书屋、文化广场等资源,升级建成“文明实践综合体”,设置农技咨询室、非遗体验角、便民服务站,实现“一站多能”。同时将实践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,搭建“流动实践站”,农忙时送技术到田、闲暇时送文化入户。通过“弱水合黎”微信公众号,发布农技指导短视频、文明榜样先进事迹,方便群众了解活动信息,形成“线上宣传+线下参与”的良性循环。在产业一线,整合博河生态产业园、黎山牧业采摘园等资源建“农旅融合实践点”,通过“车间讲堂”教授农产品加工技术,借助“农特展”推广“仰光辣椒”“乡里娃土特产”等本土品牌,今年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20%以上。在文化传承方面,以五三村“卍”字灯阵非遗项目为核心,元宵灯会期间融入舞龙秧歌、非遗制作体验,让民俗文化在鲜活传承中焕发新生。


从“临时参与”到“常态长效” 筑牢文明建设根基。构建“党委统筹+站所联动+村级落实”工作格局,整合互助幸福院等资源,依托现有文明实践综合体形成全域服务体系。推行“文明积分”激励制度,群众参与实践活动、践行文明行为、化解邻里纠纷可累积积分,兑换日常生活用品,累计发放积分兑换物资价值5万余元,对网格员实行“纠纷上报积分制”,积分直接与评优挂钩,今年已化解矛盾纠纷42起,办结率达98%。建立“群众评议”机制,通过现场打分评价活动效果,倒逼服务提质,深化“实践+治理”融合,借助“道德讲堂”“村民议事会”化解邻里纠纷、宣传宅基地改革政策,引导群众实现自我教育管理。联合政企社各方力量合力共创“弱水美德善行”基金,培育美德善行“十个一”文明实践活动,常态化开展“助老护老、助幼成长、助残关爱、助学圆梦、助困解忧”五助行动,让文明实践有温度更有力度。


如今的合黎镇,田间有技术指导、灯阵下有民俗传承、院落里有邻里温情。这场以“新”为钥的文明实践探索,让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真切可感,文明新风成乡村振兴“软实力”。下一步,合黎镇将深耕群众需求,在创新中提质,让文明实践之花持续绽放。